会议|“探索城市空间发展规律夯实学科科学基础”——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空间发展理论和分析技术学术专班…
时间:2024-05-22 14:33:22 来源:小型盆栽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空间发展理论和分析技术学术专班2024学术年会于5月9-10日在南京成功举办,主题聚焦“探索城市空间发展规律,夯实学科科学基础”。
2024年5月9日-10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空间发展理论和分析技术学术专班2024学术年会在南京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探索城市空间发展规律,夯实学科科学基础”。会议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东南大学主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空间发展理论和分析技术学术专班、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东南大学城市空间研究院、数据空间分析与城市设计人才教育培训模式改革虚拟教研室、空间发展和城市设计技术创新中心承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空间发展理论和分析技术学术专班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批准设立,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为专班支撑单位。
本次大会邀请了国内外城市空间发展理论和分析技术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领导参加,出席本次会议的有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致公党江苏省委主委王学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南京大学教授崔功豪,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科学院院士、伦敦大学学院教授迈克尔·巴蒂(线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工程勘测考察设计大师、东南大学教授段进,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全国工程勘测考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东南大学副校长、首席教授、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金石,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秘书长曲长虹,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彤教授等。
会议开幕致辞环节由张彤院长主持,金石副校长、石楠常务副理事长、王学锋厅长和崔功豪教授先后致辞。
金石副校长代表东道主东南大学,向各位嘉宾、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预祝本次会议圆满成功。金石副校长认为,科学认识城市空间发展规律,实现城市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慢慢的变成了我国城镇化转型期共同关注的焦点。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空间发展理论和分析技术学术专班的成立,为深化城市规划研究、推动行业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也期待与来自海内外的各位专家学者深入交流、广泛合作,一同推动城市规划领域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
石楠常务副理事长代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祝贺空间发展理论和分析技术学术年会的顺利召开,指出空间问题是需要从多种维度进行思考和研究,涉及城乡规划学、建筑学、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在新的发展阶段、新的科学技术创新背景下,我们应该很多新的理论、新的方法和新的技术,非常期待学会新成立的学术专班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也非常期待这场学术盛宴给大家带来很多新的学术思考。石楠常务副理事长感谢东南大学对学术专班和学术年会在人财物方方面面的全力支持,感谢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对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一如既往的大力支持。
王学锋厅长代表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对学术专班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也向各位专家、学者、同行长期以来对江苏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的关心和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她分享了近年来持续跟进学习习关于城市工作重要指示重要论述的深刻体会,并介绍了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围绕宜居、韧性和智慧城市开展的工作。她指出,当前以存量更新为主要特征的城市规划建设,面对复杂的产权关系、利益关系、空间关系、社会关系,同时伴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产业革命对人的行为方式、产业要素流动、城市空间布局的深远影响,尤其需要更加关注规划建设的经济性、政策性、包容性和创新性,通过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专业团队的共同合作,探索出一条前瞻性研究、专业化研判、统筹性规划、精细化设计、高质量建设、参与式治理的有效路径。
崔功豪教授祝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空间发展理论和分析技术学术专班的成立和年会的召开。崔功豪教授认为,段进院士提出的空间发展理论已形成体系,在理论上强调“空间的互动”,在方法上强调“空间性分析”,在实践上强调“空间干预”,培养了一大批的年轻学者,一个以段进院士为核心的学术共同体(空间学派)正在形成。空间问题是规划学科、也是地理学科的核心问题,城市规划就是认识空间、发现空间、利用空间、组织空间、治理空间的过程,它的目的是为人民创造一个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人地和谐的空间环境。空间因人的存在而有价值,因人的需要而变得丰富多彩。空间的发展没有止境,空间发展研究大有可为。
迈克尔·巴蒂教授在线上作报告,从城市复杂性角度探讨了数字孪生的概念与发展,提出新观点,即数字孪生是对同一个空间场所的多个模型的整合性表达,以此去揭示城市真实性的多面特征。进而,他介绍了不同尺度的模型,小到建筑信息模型,大到英格兰区域模型,强调了不同版本的数字孪生模型与真实空间场所的相互反馈及其预测能力。他还探讨了“量子”模型,提出基于人口、产业、交通、税收等多维度的英国全域孪生模型,并展示其3D粒度的情形。最后,他展望不同版本的数字孪生模型服务于城市日常生活,从而这些模型成为了未来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全国工程勘测考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王凯院长的报告首先立足中国城镇化的历程与现实,提出基于源头的精准适配的建设模式是未来可持续城镇化的重要科学问题。其次,报告阐述了针对差异性资源开展自然生态和安全风险的精准分析从而构建适应性空间格局的理论逻辑,创立了精准分析定棋盘、适应布局定棋局、动态评估优棋势的精准适配规划解决方案。最后,报告结合京津冀、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长城沿线、青海、新疆、福建、广东、兰州、南昌、敦煌、南京等不同尺度、不一样的地区的规划实践,进一步说明了精准适配规划解决方案的应用场景与成效。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工程勘测考察设计大师,东南大学教授
段进院士从基础研究对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支撑作用、城乡规划学的学科特征、城乡规划学科未来发展展望以及未来城乡规划学科基础研究思考这四个方面,深入阐述了基础研究与城乡规划学科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他认为基础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基石,基础研究应走在技术应用和转化的前列,关键技术的突破往往源于基础研究的重大进展。他从实践性、科学性、综合性、空间性四个方面阐述了城乡规划学的学科特征,进而提出空间发展理论作为城乡规划学科基础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应关注空间发展的科学性、建成环境的人文性和真实世界的差异性这三个维度。最后,段进院士对未来工作进行了展望,呼吁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应注重新规律的发现、新方法的运用、新领域的探索和新体系的建立。
10日上午,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针对七个空间专题进行了互动式的热烈研讨,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系主任、副教授陈晓东进行了引导发言。
专题研讨内容涵盖城市发展与日常生活、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前沿探索和规划实践。
邵润青教授级高工依托段进团队深圳、南京、雄安等典型案例,分析了基于空间研究进行空间干预的三个典型技术路径的有效性与局限性。段进团队三十年实践表明,通过适应性技术进行空间分析,发现具体的空间发展规律,进而实施空间干预、服务社会需求,行之有效。发现“空间基因”的经验也表明,伴随国家发展、时代需求,带来从借鉴国际经验走向原创有中国特色空间理论的历史机遇。
盛强教授分享了多年来对菜市场、早餐点、自行车维修点等社区小商业自组织分布规律的研究成果。结合近期疫情和空间治理的背景,汇报了空间结构和密度等要素对社区商业微中心韧性的影响。这些研究都与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对于人民城市的建设有着借鉴意义。
杨滔副教授汇报认为,几何空间生成来自多元主体与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等要素的时空延展,其中非连续性界定了认知要素,尺度与维度推动了空间延展的动态性体验,参与主体对参数选择推动了子系统的交互,共同构成人工演进的空间形态生成机理。
王浩锋教授汇报了形态认知量化在城市和建筑空间分析中新的方法探索。在城市分析中,以可达量和角度阈值定义的几何拓扑概念,可以同时体现街道网络密度和结构两方面的影响,并与地理要素叠合进行多源数据融合分析。在建筑空间分析中,将可达与可视关系组合分析的方法,能更好地捕捉视觉关系在运动中形成的可见与不可见、看与被看的变化,将复杂建筑的空间经验变得可以言说。
李志明教授运用知识图谱的方法,梳理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国内外与空间发展理论相关的研究进展。自段进院士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系统提出空间发展理论以来,其影响逐步扩大,前沿知识领域日益多元化,存量规划时代的空间发展理论研究亟待探索,揭示深层空间规律是空间发展理论研究不变的主题。
戴晓玲副教授讨论了在历史地段再生中,街道空间结构是否发挥出及其重要的作用。介绍了基于浙江省千年古城培育计划案例的研究。对老街活化利用程度进行评价,对其在多尺度空间结构中的优势度做量化,最后测试两个假设,证实空间具有能动性,而非经济社会等因素的简单投影。
卓健教授强调了短距离出行中的方式转化对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性。现存高比例的机动化短距离出行说明,单纯缩减交通出行距离的规划措施不一定就能促使出行者选择非机动出行方式。上海短途出租车和共享自行车的出行特征显示:短距离交通出行需求和空间绩效有着非常明显的空间异质性,规划干预应针对相应区域并加强更为精细化的空间影响因素和机制分析。
丰富的空间专题和互补的研究视角激起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的研讨欲望,针对空间基因等焦点问题的学术互动一直持续到午餐时间,仍意犹未尽。
10日下午,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在三个主题会场继续分享精彩的21篇学术报告。
来自北京大学、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等机构的规划、地理和建筑学者带来了11个精彩纷呈的报告,展现了我国城市空间研究的丰富视角。
第一单元(王浩峰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吴龙峰研究员报告了《探讨准实验方法在评估城市更新溢出效益中的应用》;大连理工大学路小东教授汇报了《城市建成区建筑物区域声环境改善关键空间的识别》;香港城市大学刘陆毅副教授汇报了《城市绿地与健康城市》;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陈明星教授汇报了《流空间视角下中国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分析》。
第二单元(盛强教授主持):上海交通大学陆邵明教授报告了《可视化技术赋能记忆场所再生活化》;北京建筑大学张颖异副教授汇报了《基于人本感知的高强度片区街巷空间品质测度》;苏州科技大学刘晋华副教授汇报了《历史地理学视角下空间基因的形成机制思考》;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兰文龙副教授汇报了《空间基因研究与实践的数据协同思维》。
第三单元(戴晓玲副教授主持):天津大学苑思楠副教授汇报了《城市建筑一体化视角下的空间运动识别与预测——以天津站为例》;东南大学高舒琦副教授介绍了《德、美两国收缩城市拆除建筑的空间模式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傅辰昊副教授做了《“时-空-人”交互视角下的中国大城市商业空间活力研究》的报告。
学者们收集时空间数据,灵活运用各种空间分析新技术及算法进行数据解读,推进了空间发展理论在多个细分方向上的进展,规划、地理和建筑学者的面对面交流,碰撞出热烈的思想火花。
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规划实践第一线的学者交流了多种空间分析技术对各地规划实践的有效支撑。
第一单元(何子张教授级高工主持):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缪杨兵报告了《产业园区的空间演化特征与更新应对》;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何莲娜、高级工程师徐丹丹分享了《基于“多要素流动”的现代首都都市圈发展评估》;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解扬教授级高工报告了《产业大数据模拟在片区发展策划中的应用实践》;厦门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工何子张分享了《厦门城市空间结构的量化分析与模式辨识》。
第二单元(卓健教授主持):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刘淼报告了《基于互联网高精度定位优势的空间监测评估方法》;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张佶带来《广州标志性文化空间的研究》;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韩江雪以深圳福田区为例介绍了《多维数据视角下存量城区空间活力洞察》。
空间分析技术在规划实践中卓有成效的广泛应用也引起了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学者的关注,在自由交流环节中纷纷提出利用学术专班平台,研发技术——规划应用——实践反馈——技术优化形成闭环,跨界合作、相互促进的工作设想。
数据空间分析虚拟教研论坛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副系主任、副教授殷铭主持
来自南京大学、贵州大学和同济大学的三位学者为来自高校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带来了空间发展理论与分析技术的教导学生的经验。南京大学童滋雨教授报告了《城市老旧街区计算性更新设计教学探索》;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余压芳教授报告了《基于产教融合的乡村规划R-PBL教学模式探讨》;同济大学叶宇副教授报告了《数字化城市设计导向下的城市设计技术教学探索》。基于上述报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围绕空间分析技术在规划教学中教什么?如何教?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展开了教学讨论。专家们一致认为,在AI时代,数字分析的教学值得深入研究,这是未来规划教育的重要“增长点”。
本次学术盛会通过3场主旨报告,7场专题研讨,3个主题会场,20余篇学术报告,从多种维度、多种视角探讨了空间发展理论和分析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教学,为“探索城市空间发展规律,夯实学科科学基础” 提供了建议和见解。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空间发展理论和分析技术学术专班将通过平台组织学术交流、科研、咨询、教育和科普等各类活动,为中国特色城乡空间理论体系的建立作出新的贡献,为做好城市工作夯实科学基础。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属于原本的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学会动态 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主席彼得罗·埃利塞伊到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学会动态 中国科协2024年召开联合国咨商工作会议,石楠代表专委会做引导发言
原标题:《会议|“探索城市空间发展规律,夯实学科科学基础”——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空间发展理论和分析技术学术专班2024学术年会成功举办》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