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盆栽

园林植物景观的场所精神探析以雨花台烈士陵园为例

时间:2025-02-18 07:50:22 来源:小型盆栽

  [作者简介]黄广远(1976),男,山西大同人,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是做植物景观设计研究.

  [摘要]以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为例,就主要地段植物景观场所精神的表现、效果和特色进行了分析,说明

  诺伯特・舒尔兹(Norberg2Schulz)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一书中认为具有意义的生活发

  生空间即为场所,场所是具有清晰特性的空间,是一定的空间与具体的物所组成的环境整体,是空间的外

  在形式与物的内在精神的有机结合。经过长期的演化,现在场所的意义已很丰富,场所不只是抽象的区

  place)是对场所在内涵上的诠释,是人在参与环境主体的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一种空间感和情感变化,比

  层次表现,对于景观设计理论具备极其重大的指导意义。场所不同于纯物质的形体,它既具有空间的物理特性

  又因人在空间中的存在与行为使物理的环境具有精神性,因而场所更重要的是其蕴涵着精神上的意义

  在烈士陵园等纪念性景观中,所要表达的就是主体的人与客体的环境之间的一种情感交流,从而起到

  纪念信息的传达与延续,最终达到纪念先烈并教育后人的目的,这就是场所精神的体现

  烈士陵园是全国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集纪念、教育、旅游、休闲、生态为一体的多功能风景名

  胜区。陵园拥有庄严肃穆的纪念建筑群和历史悠远长久的名胜古迹,这些代表性景观,承载了纪念、祭扫、教育

  雨花台烈士陵园内园林植物种类丰富,除具有一般园林绿化、美化的作用外,本身与建筑相结合为景

  观的营造创造了条件,对营造鲜明的场所精神也起到了非消极作用。雨花台纪念建筑群由北向南,沿轴线分

  景观线。围绕纪念建筑精心应用的园林植物景观,形成了主题突出、层次分明、色彩多变、风景如画的环境

  景观,与纪念建筑相互呼应、相互映衬,体现了环境主体与人之间的关系,寓意于景,寻求环境与人的交流,

  在营造庄严、肃穆的纪念氛围的同时,让人们在参观、瞻仰革命先烈的活动中,感受到视觉的、精神的、自然

  群雕坐落于中岗北部的雨花台烈士北殉难处遗址,是雨花台烈士陵园的标志性雕塑,共塑造了九位烈

  士就义前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形象。群雕背倚中岗,植物景观表现上选择了柏树、雪松、云杉等高大常绿

  乔木,形成苍松如海的背景,显得庄严而肃穆,有力地突出了群雕雄伟高大的特点;在群雕的东西两侧分别

  种植了栾树,秋天栾树粉红的灯笼状果实挂满树枝,对纪念氛围的表达起到了很好的渲染作用;周边区域

  片植或群植池杉、悬铃木等高大乔木,以增加竖向景观,突出烈士的高大形象;缓坡和平坦地势的林下,栽

  种麦冬、萱草、石蒜等地被植物;四周成片栽植红枫、鸡爪槭、蜡梅、海棠、紫薇、红叶李等色叶树以及花灌

  木,配合了雕塑的风格和主题,在雪松林下栽植了桂花、石楠、珊瑚树、黄杨等,增加植物景观的层次;群雕

  广场的道路两侧,植有挺拔的龙柏和平整的黄杨绿篱,利用龙柏特有的窄圆柱形树冠延绵而成两道绿墙,

  表现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与陵园外热闹的气氛相区别,引导瞻仰者融入到陵园神圣的氛围中来,同时

  在龙柏的侧面布置了一条以应时花卉为主的花带,以示烈士精神万古长青,后继事业繁荣昌盛。

  烈士纪念碑坐落于雨花台主峰,碑高42.3m,是景区的制高点,也是纪念轴线上的高潮建筑。纪念碑

  一层平台上分片种植规则的蜀桧、龙柏色块,突出了纪念碑的高大;纪念碑二层平台两侧种植了六棵大雪

  松,与纪念碑在体量上相协调、在主题上相统一;南部梯形入口两侧高大石壁边,种植了较高的珊瑚树绿

  篱,下层配置较低的圆柏绿篱,东、西、北三面坡地主要栽植雪松、柏树等,象征着革命烈士刚正不阿的气节

  和宁死不屈的精神。周边成片栽植松、枫香、三角枫、五角枫、鹅掌楸、梓树等高大乔木和桂花、紫薇等灌

  木。连绵的松柏林涛,烘托了纪念的主题和肃穆的意境,各类红叶树表现了血染的风姿,紫薇花开、丹桂飘

  香,象征革命精神永放光芒,丰富了主体景观。纪念碑广场上选择了一些低矮的灌木来进行布置,既很好

  倒影池位于东西两座山岗之间,海拔相比来说较低,巧借山势之利,建造长方形的水池。水池倒映着位于

  其南北两端的纪念碑、纪念馆的轮廓,也显现出东、西山岗上苍松翠柏等植物的雄姿。水池宁静而让人产

  生沉思且富于引导作用,是一处肃穆中透着灵动的水景。两座山岗茂密的雪松林、竹林等是其绿色背景,

  沿山坡顺势而下,由北向南沿双层台阶对称种植植物,高层种植以樱花、红枫为主的小乔木,林下配置女贞

  球、海桐球、凤尾兰等,沿护坡带状种植云南黄馨;低层道路边靠近倒影池一侧,对称栽植蜀桧绿篱,并间植

  玉兰、深山含笑,表达人们祝愿先烈们含笑九泉,革命后继有人;沿着二层缓坡成片种植结缕草,挡土墙边

  种植木香、云南黄馨、地锦等;紧挨倒影池四周种植凤尾兰、酢浆草。两边对称、多层多级的植物景观将宁

  倒影池与烈士纪念馆之间便是雨花湖,与倒影池不同,雨花湖是一处相对开阔的自然水面,它周围的

  园林植物采用随意、自然的手法,靠纪念馆一侧,近岸的湖水中散植了几十株池杉,其优美的树形与柔滑的

  湖水相得益彰,从春到秋,不同的叶色构成独特的湖边水景,让人产生哀思之情。沿湖边自然地丛植金钟、

  木芙蓉等花灌木,各色花卉和不同树形增添了水景的情趣与美感,西岸坡地上栽植有麻栎、黑松、马尾松、

  桂花、鸡爪槭、杜鹃等,疏密相间、曲曲弯弯,更增添了色彩与景致,体现了革命烈士百折不挠英勇顽强的精

  纪念馆坐落在任家山上,其建筑是重檐屋顶,庄严而稳重,是专门陈列宣传雨花台革命烈士史料的教

  育场所。在植物应用上,靠近雨花湖地带,栽植有红枫、五针松、罗汉松、丁香、银杏、冷杉等,突出了纪念馆

  的肃穆;馆东侧是桂花山,千株丹桂,芳菲清幽、香气四溢,喻示烈士们的业绩流芳百世;树间广种映山红、

  石蒜等花木,象征闪闪的红星带来了革命的成功和先烈们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西侧山林由雪松、银杏、樟

  树、马尾松、七叶树、枫香、乌桕、桂花、梅花等树木营造出层次分明的植物群落景观。馆正面有凹形缓坡

  地,大面积种植结缕草。纪念馆四周采用规则手法,栽植龙柏、海桐球及蜀桧绿篱等,象征了烈士的英魂万

  忠魂亭挺立在纪念区最南端的山岗上,是纪念轴线景观的结束景点。亭前斜坡上,依地势种植了一片

  呈阶梯形状的草坪,突出了亭的地位优势,两侧以杜鹃花带、圆柏球镶边,简洁而蕴涵变化。忠魂亭正面两

  侧斜坡上,成片分层次种植白玉兰、红叶李、广玉兰等,坡下配置云南黄馨、麻叶绣球等,其他周边的自然林

  地中,依山势变化,成片种植玉兰、红枫、榔榆、深山含笑、黑松、银杏、红木、山茶花、桂花、火棘等,突出了

  纪念性特征,象征革命先烈精神永存。春季,忠魂亭下成片洁白的白玉兰花,以其他植物五颜六色花朵所

  衬托,呈现一派庄严、绚丽的色彩;秋季,绿色映衬着变黄、变红、变紫的色叶群,将忠魂亭衬托得深沉而壮

  观,苍翠的松柏、如火的红枫、绚烂的鲜花,陪伴着先烈不朽的英魂,深刻表达了人民对先烈的缅怀之情。

  雨花台烈士陵园是一处纪念性园林景观。陵园用实物形式表达了其空间情感,使参观者产生情感的

  回应,追求与参观者心灵上的感应和共鸣,她的场所精神内涵永远是第一位的。其园林植物景观具有和纪

  念碑、纪念塔等同样重要的作用。其一,在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上,最大限度地考虑了植物在生态、美学及文化等

  方面的特性,营造了一种既能充足表现纪念意义,又能适应大众审美需要的场所精神,使人完全融入、参与

  到整体环境中来,并有效地传达其纪念意义。在利用植物进行造景的过程中,根据特定的环境,充分利用

  植物本身的生理和外形纪念性景观意境突出特征,通过拟人、寓意等艺术手法,使许多植物成为高尚品质

  和高洁情操的象征,即用植物的语言来创造一定的意境,由此来加深参观者对特定环境的了解与感悟。如

  松柏因其苍老刚劲、蟠虬古拙的形态和不怕严寒、四季常绿的生物学特性,比拟人的坚贞不屈及万古长青

  的意志和精神。其二,园林植物景观不仅讲究平面构图优美,而且在立体层面布置上也颇费心思,以形成

  鲜明的多层次空间序列。遵循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既满足植物物种的生态需求,也注意艺术性的体

  现。多层次的植物应用,不仅有利于各类植物生长的互生效应,又使得常绿、色叶、开花植物大范围的应用到植

  [ 8]芦建国,孟国忠. 纪念性景观的植物配置———以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为例[J ] .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7(2) :87~91.

  ・ 5 2 ・ 第6 卷 第4 期:农学 黄广远:园林植物景观的场所精神探析———以雨花台烈士陵园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