椤木石楠Photinia davidsoniae Rehd et Wils
时间:2025-01-31 03:32:28 来源:咨询动态
别号:椤木;刺凿;红檬子;椤木石南;梅子树;蒙子;山官木;水红树花;凿树;

3. 椤木石楠 椤木(浙江土名),水红树花(四川土名),梅子树(贵州土名),凿树(广东土名),山官木(广西土名)
常绿乔木,高6-15米;幼枝黄赤色,后成紫褐色,有稀少平贴柔毛,老时灰色,无毛,有时具刺。叶片革质,长圆形、倒披针形、或稀为椭圆形,长5-15厘米,宽2-5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有短尖头,基部楔形,边际稍反卷,有具腺的细锯齿,上面亮光,中脉初有贴生柔毛,后渐掉落无毛,侧脉10-12对;叶柄长8-15毫米,无毛。花大都,密集成顶生复伞房花序,直径10-12毫米;总花梗和花梗有平贴短柔毛,花梗长5-7毫米;苞片和小苞片细小,早落;花直径10-12毫米;萼筒浅杯状,直径2-3毫米,外面有疏生平贴短柔毛;萼片阔三角形,长约1毫米,先端急尖,有柔毛;花瓣圆形,直径3.5-4毫米,先端圆钝,基部有极短爪,表里双面皆无毛;雄蕊20,较花瓣短;花柱2,基部合生并密被白色长柔毛。果实球形或卵形,直径7-10毫米,黄赤色,无毛;种子2-4,卵形,长4-5毫米,褐色。花期5月,果期9-10月。
产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福建、广东、广西。生于灌丛中,海拔600-1000米。形式标本采自湖北宜昌。散布越南、缅甸、泰国。
本种常见培养于庭园及墓地邻近,冬天叶片常绿并缀有黄赤色果实,较为漂亮。木材可作耕具。
本种和石楠 P. serrulata Lindl. 邻近,但后者的叶柄较长 (2-4厘米),幼枝和花序皆无毛,花朵(直径6-8毫米)和果实(直径3-5毫米)都较小,简单差异。
形状特征:常绿乔木,高6—15米;幼枝黄赤色,后成紫褐色,有稀少平贴柔毛,老时灰色,无 毛,有时具刺。叶片革质,长圆形、倒披针形、或稀为椭圆形,长5—15厘米,宽2—5厘 米,先端急尖或渐尖,有短尖头,基部楔形,边际稍反卷,有具腺的细锯齿,上面亮光, 中脉初有贴生柔毛,后渐掉落无毛,侧脉10--12对;叶柄长8—15毫米,无毛。花多 数,密集成顶生复伞房花序,直径10—12毫米;总花梗和花梗有平贴短柔毛,花梗长 5--7毫米;苞片和小苞片细小,早落;花直径10--12毫米;萼筒浅杯状,直径2—3毫 米,处面有疏生平贴短柔毛;萼片阔三角形,长约1毫米,先端急尖,有柔毛;花瓣圆 形,直径3.5—4毫米,先端圆钝,基部有极短爪,表里双面皆无毛;雄蕊20,较花瓣短; 花柱2,基部合生并密被白色长柔毛。果实球形或卵形,直径7--10毫米,黄赤色,无 毛;种子2—4,卵形,长4—5毫米,褐色。 花期5月,果期9—10月。
产地散布:产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福建、广东、广西。生于 灌丛中,海拔600—1000米。形式标本采自翅北宜昌。散布越南、缅甸、泰国。
本种提示:本种和石楠P.Serrulata Lindl.邻近,但后者的叶柄较长(2—4厘米),幼枝和花 序皆无毛,花朵(直径6—8毫米)和果实(直径3--5毫米)都较小,简单差异。 本种常见培养于庭园及墓地邻近,冬天叶片常绿并缀有黄赤色果实,较为漂亮。木材可作耕具。. J.Cardot in Leeomte,Not.Syst.3:374.1918宣布椤木石楠的2变种:椤木石 楠锐尖变种P.davidsoniae Rehd. & Wils.Var.Pungens Card., 其特征为叶片连叶柄 长4—9厘米,宽1.5—3厘米,叶边干时波状,先端尾尖,具锐尖头。依据Henry 7174 采自湖北宜昌。椤木石楠毛瓣变种R.davidsoniae Rehd.& Wils.var.ambigua Card., 其特征为叶片较窄,连叶柄长6--14厘米,宽1—3厘米,花瓣爪部有髯毛;依据 Legendre 834,于1911年采自四川鸦砻江山沟,海拔2000米。本变种扇子花瓣有髯 毛,和印度石楠P.Lindleyana Wight & Arn.邻近,但花序有柔毛,可能为椤木石楠和印度石楠的过渡类型。著者未见形式标本,亦未见合于上列特征的标本;暂记于此,待今后研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