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动态

对话教育:时代“新”说之规划教育 规划年会

时间:2024-12-13 12:27:18 来源:行业咨询

  2024年9月7-9日,202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在合肥召开。9月8日下午,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教育部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住建部全国城乡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以下简称“评估委”)主办的202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之“对话教育:时代‘新’说之规划教育”在合肥举行。

  学术对话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王兰院长主持,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来自教指委、评估委、高校的专家,和来自规划教育界、学界和业界的代表共100多人参与了本次对话。与会嘉宾围绕规划人才培养的内核、本硕博培养体系、行业对规划人才的需求、如何提振规划招生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九位与会嘉宾做了精彩的发言,形成了如下主要观点和建议(按照发言顺序)。

  彭震伟提出,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尤其需要厘清行业、学科和专业三者的关系。专业要服务国土空间规划等行业发展,但城乡规划专业也不能承担行业的全部任务,而需要多个有关专业对应服务国空规划行业;学科则要有无法替代的、核心的理论体系。在过去,由于行业发展需求的持续不断的增加,城乡规划专业的培养内容一直在做加法,彭震伟教授认为现在到了要瘦身的时候。本科在固守专业培养内核的同时,引导硕士、博士培养方向的多样化和学科交叉。此外,需要行业、学科和专业形成合力,共同应对当前面临的招生、就业等难题。

  学会副理事长、全国工程勘测考察设计大师、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学术院长、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孙一民提请大家关注和反思教育问题出现的内在原因:界定城市规划学科边界与内核的究竟应该是谁?是否每个学校都要同时设置规划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城市规划师注册制度与规划学制的关联该怎么样互动和各自完善?城市规划研究生教育能否对接本科多学科背景的生源从而与国际接轨?城市规划教育中设计部分的强度和比例应如何科学确定?他提出:在宏大叙事的规划已不足以满足当前实务需要的背景下,亟待重新设计规划教育的整体框架和培养体系,思考学科的内涵、内核和边界是什么,反思学术与专业型学位设立的问题与培养路径,从而提升高校办学水平。

  孙施文提出,城乡规划学科的内核是“土地使用管制”,应该不忘初心聚焦核心来思考规划教育。以本为本,认识到本科教育就是基础教育,很好地区分教育和研究,在本科基础尚未夯实的情况下不宜过度倡导创新,创新是需要有基础。此外,城乡规划的教育学生的方式要改变,单纯的知识传授已经没办法适应当前的信息传播方式。应更强调培育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设计课也应该围绕着怎么样才能解决问题展开。此外,回归城乡规划的内核,即土地使用管制,其本身是公共行为,我们应该让社会了解规划的本质和核心,正确的宣传将有利于招生。

  边兰春提出,城乡规划学科的人才培养既要强化价值观和使命感,更需要在规划教育的课程体系和专业能力培养方面,对本学科的“内核”、“外延”和“核心竞争力”做出清晰解读和准确响应。他认为新的背景下,在“土地经济开发驱动”向“空间资产价值提升”的模式转换过程中,城乡规划学的“内核”既包括强调土地用途管制的空间规划,还应包括有效应对建成环境更新运维中的空间设计。边兰春教授认为,城乡规划教育应进一步围绕“一体两翼”建立基础教学阶段的课程体系,“一体”是指面向城乡“空间”的规划设计,“两翼”是指认知城乡发展趋势、规律和关键问题的支撑性研究,以及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所需要的支撑性技术工具与方法。目前课程体系中,“一体”与“两翼”尚未有机结合,不足以培养学生在城市发展转型背景下综合应对城乡规划建设实践问题的能力。建议在教育的基础阶段,围绕“一体两翼”,加强大数据、遥感技术、仿真模拟以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工具的学习,并且将城市历史与理论研究、技术和社会发展影响下的城市需求认知研究,与空间规划设计技能培养紧密结合;在专业提高阶段,进一步强化实践导向的专业技能培养,强化前沿领域方向的科学研究,建立终身学习意识,不断完善城乡规划学科本硕博各阶段的培养体系。

  袁昕从规划院行业需求角度提出,对于前端规划教育,应以知识为基础,以理论为支撑,以实践为行动,最后处理问题。城乡规划教育的内核应当是知识加理论,知识应该与空间相关,其核心是对空间的理解,不能脱开空间谈知识;而理论则是内核,在行业人才需求变化的背景下,应该重点建立和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实践则可以分成与工程技术、城乡治理相关的一“硬”一“软”两个方面。当前教师没有太多机会积累工程技术实践,使得理论和知识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建议高校与设计企业加强合作,补足工程技术的缺失。

  朱子瑜认为,作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能力培养。回应新需求、新趋势、新挑战,城乡规划教学和人才教育培训应关注五大能力培养,即空间资源的价值判断能力、空间管理的政策区划能力、空间形态的组织把控能力、空间场所的设计营造能力、空间运营的治理服务能力。能力的培养可有特色、但不偏废,把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知识教学是能力培养的基础,能力培养是知识教学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内容多彩、方式多样、过程有趣,从而提升专业吸引力。

  路林指出,当前规划院人员学科背景已经越来越多元,是不同专业在共同支撑行业,这说明行业的开放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城乡规划要盲目拓展自己的学科领域,而是应该坚守本专业本领,在本领基础上拓展视野。回归规划教育,首先,应该注重规划思维的培养,突出系统观、整体观和动态性,在工程思维、技术思维之外,培养决策思维,围绕规划思维构建学科和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其次,回归空间,空间应该是学科的本底,围绕如何培养空间感觉构建学科和人才教育培训体系。

  秦波认为,城乡规划是实践导向的学科,用一两个词界定城乡规划学科的内核或核心竞争力是困难的。但城乡规划学科培养的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应具有独有的能力,具体包括空间分析能力和规划设计能力,前者是用地管制和空间治理的必要支撑,后者是从无到有的创新能力。在这两个既有能力优势基础上,应适当拓展并加强学生参与和引领公共政策制定的能力。此外,秦波教授认为本科是固化本专业优秀人才的必要途径和环节,不能轻易放弃。在应对招生挑战时,城乡规划学科和行业需要形成良性话语体系,总结凝练并宣传好专业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此外,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天津大学、苏州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沈阳建筑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北京建筑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的多位教师代表(按发言顺序)也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大家介绍了各自学校的办学经验、教学情况、近期面临的挑战等,专家普遍认为,未来城乡规划专业人才教育培训的规模将从迅速扩张回归理性,不一样高校面临的问题是不同的。应对新的挑战,城乡规划教育应该坚守专业内核,体现特色培养路径,与行业协力加强对学科和专业的宣传。

  最后,石楠对本次对话进行总结。他认为,城乡规划本源是基于设计的空间解决方案。当前城乡规划教育面临的问题,招生只是现象,学制只是载体,背后是学科发展怎么来适应新的需求。在过去专业人才短缺时代,规划职能、规划职业和规划学科形成了“三维同构”;但今天全面过剩的背景下,城乡规划专业要打破“三维同构”,回归教育本源,精简核心课程,高校各自发挥所长,将规划教育变成面向所有专业的通识教育。

  把年会手册装进手机里,会议日程、调研路线、最新资讯......随时都能查看!

  想知道202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都发生了什么?有哪些精彩报告?报告内容具体是什么?年会专题地址:

  与此同时,欢迎关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的微信公众号、学习强国号、澎湃政务号、抖音、视频号、新浪微博账号~

  其他年会相关信息,我们将及时通知!童鞋们、盆友们如果有什么样的问题,可以在文末留言交流哦。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属于原本的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规划教育 2024年重点领域国土空间规划基础课程群虚拟教研室年会在延安举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22年后❗在沙特官宣举办2034世界杯后,中国举办世界杯最快2046年

  网传某科技学院突发火情,疑似校方人员发通知:让学生把火情的照片和视频都删掉

  22年后❗在沙特官宣举办2034世界杯后,中国举办世界杯最快2046年

  OpenAI员工意外泄露下一代ChatGPT!网友:故意的还是不小心的?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