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物二十四节气|立秋:云天收夏色折枝起园瓜
时间:2025-01-07 00:19:20 来源:乐鱼app官网下载官方版
今天立秋。唐代刘言史《立秋》诗有:“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立秋之时最宜食瓜、食肉贴秋膘……清代《津门杂记岁时风俗》记有:“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有的当地也称之为“啃秋”,涵义炎炎夏日炽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
立秋是我国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古称“立秋节”,人们会举办一系列活动来迎候这一时节转化。早在周代,逢立秋日,皇帝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迎秋”于西郊,举办祭祀典礼。汉代承此风俗,并杀兽以祭,表明秋来扬武之意。
到了唐代,每当立秋日,也祭祀五帝。《书礼乐志》:“立秋立冬祀五帝于四郊。”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秋叶,以应时序。有以石楠红叶剪刻花瓣簪插鬓边的风俗,也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的风俗(见《临安岁时记》)。
在村庄,在立秋这天的白日或夜晚,有预卜气候凉热之俗。还有以西瓜、四季豆嚐新、奠祖的风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等风俗。
瓜是我国书画和工艺美术中常见的体裁,除了描绘其形状之外,更重捕捉其神韵。
写瓜名画中,有宋代钱选的《秋瓜图》、清代八大山人的水墨西瓜册页、齐白石的《倭瓜轴》,也有圆润丰满、釉质润泽的宋代定窑瓜式提梁壶、瓜棱罐,以及匠艺独特的瓜式文房用具等。
《诗经大雅》记有:“连绵瓜瓞,民之初生。”后世多引证“瓜瓞连绵”四字来代表多子多孙,宗族兴隆的涵义,而瓜果多子,也有附近的吉利意思。
钱选,字舜举,浙江吴兴人。南宋景定三年(1262)乡贡进士,善于诗文与书画,在当地文艺界享有声名,元初时与老友赵孟頫等人并称为“吴兴八俊”。台北故宫所藏的钱选《秋瓜图》以深浅浓淡、各种不一样的层次的绿色,描写浑圆的翠瓜、掌状的叶片、细长的草须,并搀杂皎白的小花,色彩清丽。瓜叶或俯或仰,具有多种弯曲翻转的姿势,叶脉也通过细心的描绘,就连被虫蛀处都画得一丝不茍,流露出安静高雅的气味。全幅精美而清雅的风格,犹带有南宋画的遗风,仅仅褪去甜熟之味。画瓜的体裁与瓜瓞连绵、多子多福的吉利涵义有关,明显可以契合商场的需求。画幅上方并有作者自题诗一首,钤印四方。不过有学者据画风及款识判别,认为此作或系后世托名之作。
与《秋瓜图》轴构图附近的有宋人《秋瓜图》轴和录入宋人集绘册的宋人《画草虫瓜实图》。其间宋人《秋瓜图》轴绘三枚秋瓜,匐地而生,另见藤、叶、花等装点其间。瓜皮用老绿渍染,瓜棱填以赭黄,极尽描述之妙,饶富神韵。瓜叶之络纬、藤须等皆细心勾勒,用笔圆润细劲。画上未系作者名款,此轴用笔之细腻与宋人《草虫瓜实图》相仿,故若此轴不出自宋人手笔,即属钱选末流所为。水墨西瓜册页是台北故宫藏《传綮写生册》中的一幅。册页中有八大山人分别用行楷书、行书题的三段款识,其间一段为“和盘拓出大西瓜。眼里无端已着沙。寄语土人休浪笑。拨开荒草事如麻。”
近现代绘画大师齐白石终身画了很多以瓜果为题的著作,其间故宫博物院藏的《倭瓜轴》以水墨泼墨画倭瓜,藤叶旺盛,款“杏子坞老民”。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瓜瓞连绵》轴则兼采勾廓填彩与没骨法,描绘南瓜悬垂于藤蔓委曲环绕的意象,极富墨韵淋漓尽致,展示宛如狂草回旋之趣。除南瓜外,齐白石笔下还有丝瓜等。
立秋风俗中,最重要的还有贴秋膘。在古代,人们认为在秋季添加食量可以在必定程度上协助身体贮存能量,以应对冰冷的冬天。因而,贴秋膘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风俗。
在北方,这一天,一般百姓家吃炖肉,考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大多数人阅历了一个夏天,体重都会较立夏时更轻一些。北方民间有立秋悬秤称人的风俗,以成果作为对身体健康的评判。若体重比立夏时轻了,就需要进补,“以肉贴膘”实践是对健康有利的事儿。
此外,晒秋是指在立秋这一天或之后的几天里,人们会把谷物、豆类、蔬菜等农作物晒在太阳下,以便将其贮存起来。晒秋还有驱邪避凶、请求丰盈的涵义。
在古代敦煌壁画中,经常可见肉食的现象,肉食是敦煌人的饮食结构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来历主要是养殖的牲畜、家禽肉以及获取的野生动物。特别养殖的羊肉,成为敦煌人餐桌上的主角。
特别王公贵族,更将此视为每年不能错失的郊野趣味,约上几人,携弓而出,向猎物进发。
唐代人打猎是考究的,猎人们整装出猎,均戴幞头,着缺胯衫,足穿半腰靴。配备也是彻底:有立鹰于手臂的,有单手牵犬的,持弓挎箭囊的,气派十足,更难以想象的是扛斧的。
关于秋天的历代书迹中,苏轼谪居黄州时写有《满庭芳》,米芾的《淡墨秋山诗》中,虽言“淡墨”,其实是浓墨,尤见精力。吴昌硕先生在壬子立秋刻“虚素”,边款写道:“凡智与言从虚素生则无邪欲也”,还有达摩坐禅像,画上文字有:“榻穿能坐偈持无堕,易筋经法师传我。老缶詺。”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担任杭州通判期间,杭州一带夏日久旱不雨。便于立秋这天,聘请杭州两位县令,一同来到西湖边灵隐寺为民祈雨,当晚过夜于寺中,写下《立秋日祷雨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百重堆案掣身闲,一叶秋声对榻眠。床下雪霜侵户月,枕中琴筑落阶泉。高低世味尝应遍,孤寂山栖老渐便。惟有悯农心尚在,起瞻云汉更茫然。”
清代伊秉绶在新秋之时书有“书有千年对,门容二仲过”,大气拙朴,包含活力。行书小字《九秋感念四首》写道:“才非屈子殊惭放,望重臧孙竟不知。父老百年惊鼓角,罗浮双岫掩旗帜。惟期去后桐乡熙,屡报无年慰我思。”
海派我们吴昌硕中年所刻“枫窗”印,边款记“癸未立秋日,吴俊仿古”,时年40岁,仍用“吴俊”之名。这以后,彻底悠游于诗书画印的国际。“壬子立秋”刻“虚素”,吴昌硕现已69岁,边款写道:“凡智与言从虚素生则无邪欲也”。
- 上一篇: 建瓯市东游盛地茶园当选南平市最美绿色生态茶园
- 下一篇: 建成敞开!吴江又添2个小公园!

